經??垂叛b劇的小伙伴對銅鏡這個物件一定不陌生
銅鏡是古人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。中國人的鏡子情結自古就有,上起新時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,下至明清,約有近四千年發(fā)展演變的進程,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終,可謂源遠流長。
* 唐代銅鏡
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寶鏡綽約映春風”
是閨閣女子的情與思
“以銅為鏡,正衣冠”
是士大夫千年的行事準則
銅鏡由青銅鑄造而成,和空氣接觸時間長了,會逐漸變得黯淡無光,無法用以映照形影,古人很形象地稱之為“昏鏡”。
*唐 牛車馬仕女出游圖"銀鎏金"鏡
這時候需要專門的磨鏡匠來打磨光滑方可鑒人。
可是磨鏡是一份非常危險的工作,因為古代銅鏡大多以水銀覆蓋,水銀揮發(fā)了鏡面自然會變模糊。磨鏡匠常年接觸水銀,對身體會造成極大的損傷。
磨鏡分兩種
其一是使用后的日常維護保養(yǎng)
其二是制鏡甫成時對鏡面進行開光處理
由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還只是一個坯件,表面凹凸不平,無法直接用來照面,必須用磨鏡藥將鏡面處理至清晰可鑒的程度。
宋代之前記載磨鏡藥的史料十分罕見,學者多認為僅見于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
“明鏡之始下型,矇然未見形容;及其粉以玄錫,摩以白旃,鬢眉微毫可得而察。”
大意是說,剛從模子里鑄造出來的銅鏡表面很昏暗模糊,照不出身影容貌;需要使用玄錫涂抹,再用毛氈用力擦拭之后,人的頭發(fā)眉毛細微之處都能在鏡中清晰呈現(xiàn)。
至晚唐時,銅鏡的銅質有了變化,用錫量由25%上下降至5%左右,鉛則由5%上升至15%左右。
到了宋代,銅鏡的制作也告別了精工鑄造,以砂型代替了泥模,這使銅鏡表面粗疏,色澤變黑,經得起摔打,磨鏡就更為必要。宋鏡在成型后,第一次開光即應加涂反光材料,之后也需要時常打磨以便保養(yǎng)。
明朝的《天工開物》便記載著:
“凡鑄鏡,模用灰沙,銅用錫和,開面成光,則水銀附體而成?!?/span>
* 磨鏡圖頁,佚名,明朝
對于磨鏡,僅有研磨劑是不行的,必須要有一塊很平的基準平面,使鏡面與之相磨,才能使鏡面達到與基準平面一樣的平整、光滑。為了磨出正確鏡面的幾何形狀,必須預先準備好一塊與鏡面曲率半徑一致的磨盤。所有的研磨拋光操作都要在這方盤上進行,否則就不能保證鏡面的幾何形狀。
四川彭山南宋留氏墓出土了一件磨鏡磚。此磚細泥灰陶,經加工呈圓形,直徑26、厚3厘米,磨面光滑平整,出土時磚的磨面上尚殘留有少許黑色粉末及水銀細粒,磚背面鑿有由外到里的三條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棱槽。這件考古實物正能夠和傳世繪畫中的圖像以及文獻記載互相對應。
四川彭山南宋留氏墓磨鏡磚(《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》,《考古學報》1985年3期)
有了固定平臺,下一步就是使用刮刀來修整鏡面較大的凹凸痕跡,使其平整。接下來,就是準備磨鏡藥對鏡面進行研磨了。
明朝人所著《多能鄙事》記載有三個磨鏡藥的配方,其中一方用于新鑄成型的銅鏡。所需材料分別有“白礬(六錢)、水銀(一錢)、白鐵(即錫,一錢)、鹿角灰(一錢)”。
做法是“將白鐵為砂子,用水銀研如泥,淘洗白凈,入鹿角灰及礬,研極細始可用。如色青,再洗令白”。用錫作為研磨劑中的研磨粒,白礬、水銀作為研磨劑的材料,再加上一定量的鹿角灰調勻就是一副上好的研磨劑了。最后再使用光亮劑對鏡面進行拋光,“頂骨(燒灰)、白礬(枯)、銀母砂各等分,為細未和勻”,鏡面磨凈后,即以上方擦拭令其光亮,如此一次至少可用半年之久。
白礬、水銀、錫、鹿角
可想而知,磨鏡并不是一門輕松的手藝。每次辛辛苦苦的勞動,只能換來為時不長的佳效。古人打磨雖技藝精湛,但費時費力,原材料還不好找。
回到現(xiàn)代,隨著科技不斷發(fā)展,人類使用的工具也隨之不斷進化
于是MONTI電動拋光機組誕生了
它能有效去除腐蝕,涂層,水垢和粘合劑殘留
表面處理等級可達到Sa 2?–3(符合ISO 8501-1)
粗糙度等級最高可達120?mR z
基材損失最小
表面無熱損傷和熱痕跡
有效去除粘性涂層,而不會弄臟,粘膠或阻塞皮帶
低聲壓級最大 83.2分貝(A)
無需防護服
在處理過的表面上產生壓縮殘余應力,以改善抗裂性,疲勞壽命和抗應力腐蝕性能
讓你輕松應對各種棘手的表面
上一篇:親,你家的水壓高嗎?